位于我國西部地區的大貓熊國家公園占地面積非常廣,地處秦嶺、岷山、邛崍山等山系之上,涉及自然保護地多,生態系統類型多樣,森林覆蓋率高,是一個綜合型的國家公園。
雖然最主要的保護對象是大貓熊,但由于大貓熊是傘護種,而且傘護作用極強,所以大貓熊國家公園內的一眾野生動物都受惠。
作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,大貓熊國家公園內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,而且不同的片區,還有不一樣的景色。
大貓熊國家公園崇州片區近日監測到了一個羚牛群,成員數量達到了20多頭。
它們聚集在一個山坡上,時而集體覓食,時而悠閑散步,時而嬉戲打鬧,好不自在,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副天開圖畫。
羚牛有4個亞種,分別是:秦嶺羚牛、四川羚牛、貢山羚牛、不丹羚牛,剛好4種在我國都有分布。
在大貓熊國家公園崇州片區出現的這種羚牛,就是四川亞種,特征是身體后半部分毛色偏深,看上去顏值似乎沒有秦嶺亞種那般高。
羚牛是牛科、羚牛屬的一種大型食草動物,它們體型粗大,肩高在1.1-1.
2米左右,成年的雄獸體重能達到400公斤,極少數較大的個體,甚至能夠長到一噸重。
由于所處的環境不一樣,4種羚牛在毛色上也有一些差異,并且呈現出一定的規律:棲息地從南往北,毛色逐漸變淺。
因此秦嶺羚牛是顏值最高的,幼年時雖然通體為灰黑色,但壯年時它們身上的毛發會變為黃白色,老年時為金黃色,在陽光下顯得金光閃閃,宛如天上而來的「神獸」。
相對而言,在崇州片區出現的四川羚牛,由于身軀后半部分大面積毛發偏深的緣故,顯得不是那麼好看。
眾所周知,神話故事中姜子牙的坐騎是一頭叫「四不像」的動物,這種動物在現實中也有原型,那就是麋鹿。
不過你知道嗎?羚牛比起「四不像」來說,還多了兩種,被人們稱為「六不像」。它的臉像馬但卻不是馬,角像牛羚卻不是牛羚,背像棕熊有隆起,后肢似鬣狗臀低有彎曲,蹄子像牛卻不是牛,尾巴像羊卻不是羊。
幾種動物的特征組合在同一種動物的身上,因此羚牛的外形就顯得比較奇特。不過整體上來看,羚牛身上的牛、羊特征比較明顯一些。
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,認為食草動物都比較溫順,而食肉動物都比較兇猛可怕。
雖然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,但也有許多例外。
比如在非洲大陸上,河馬傷人的現象,可比獅子傷人要多得多了,被評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之一。羚牛雖然也長了一副牛一般的憨厚外表,但實際上它的兇猛程度不亞于虎豹。
根據《成都商報》在2008年的一篇報道可知,羚牛頻頻攻擊人,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,造成了20多人死亡,150多起傷人事件。因為秦嶺的羚牛頻頻攻擊人,所以它們也被稱為秦嶺「頭號兇獸」。
以往我國大多數森林都有老虎生存,尤其是華南虎,雖然從名字上來看,像是華南地區的特產,但實際上它們的分布范圍很廣,幾乎大半個中國,都有它們的生存蹤跡。
華南虎作為森林之王,以各種大型食草動物為食,控制著它們的種群數量增長,對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平衡有著重要的作用。不幸的是自上個世紀50年代后,華南虎的數量就急劇減少,後來更是野外滅絕了。
老虎消失之后,雖然金錢豹替代了老虎的部分生態位,但它們畢竟體型和實力都不如華南虎,對羚牛這類大型食草動物的抑制力有限。
豹子對成年羚牛幾乎無能為力,遇到了甚至還會主動避讓,所以這些年來,羚牛的增長速度很快。
羚牛是典型的高寒種類,一般棲息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或者高原草甸地帶,在不同的季節會呈現一定的遷徙性。總的來說是夏季往更高海拔的地區走,而到了冬季,則往較低海拔的地方遷徙。
羚牛的集群性強,經常十幾只一起活動,較大規模的羚牛群甚至能夠達到上百名成員。尤其是冬季,羚牛群的規模會相對來說更大一些。
成年的雄獸會顯得相對不合群一些,經常單獨行動,被稱之為「獨牛」。獨牛是相當危險的,多數攻擊人的都是獨牛,這也是為啥說遇見獨牛要比遇見羚牛群更危險。
羚牛群是一個非常有紀律的隊伍,它們在進食或者活動期間,會有一個健壯的成員站在高處四處觀望,擔當放哨的重任。
而當它們需要移動時,健壯的公牛會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和最后面,起到領頭和壓陣的作用。隊伍中間是雌牛和幼牛,它們一個跟一個,隊伍紀律嚴明不會亂,沿著獸徑往前走。
如果遇到敵害,領頭的公牛會帶領牛群向對方沖過去,勢不可擋,就連老虎面對這種陣仗也得逃走,更別說是其他動物了。
羚牛的活動范圍跟大貓熊的棲息是存在一定交集的,你知道嗎?盡管大貓熊在百萬年來演化成了以竹子為食,避開了與絕大多數食草動物的競爭,但羚牛還是會對大貓熊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。
好戰的羚牛有一個習慣,那就是經常用樹干打磨自己的獸角,使之變得光滑尖銳。這種行為會對大樹造成傷害,比如秦嶺的光頭山一帶,由于羚牛等對大樹的傷害,導致林中很多樹木發生蟲害、攔腰截斷,林中倒木增加。
大貓熊喜歡有較多大型喬木且竹子長勢良好的森林,不喜歡倒木眾多的森林。
另外,大貓熊在樹上做的氣味標記,也會被羚牛蹭掉,這無疑影響了大貓熊之間的信息交流。
尤其是在發情期時,大貓熊繁殖本就相對困難,加上羚牛的阻礙,影響了異性大貓熊之間的信息傳遞,間接影響了它們的種群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