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物叼住自己幼崽的后脖頸時,牙齒是尖利的,但它們并不會咬傷幼崽。這是因為食肉動物的咬咀力量很大,它們可以輕松地咬斷獵物的脊柱。然而,當它們拿起幼崽時,它們不使用咬斷獵物的方式,而是使用比較平整的門牙。這樣可以避免對幼崽造成傷害。
此外,幼崽被叼住后的反應也是動物的本能和身體的自然反應。幼崽對被后脖頸叼住有一種本能反應,即它們依賴母親的保護,所以會保持靜止。
它們的心率也會降低,因為它們知道這是母親的保護行為,所以沒有緊張和害怕的情緒。而所選擇的叼住位置也是有原因的,后脖頸的肌肉力量較強,皮肉較松弛,這樣就不會誤傷幼崽。
同樣的本能表現在食肉動物的幼崽上,也表現在狗狗等其他一些動物的幼崽身上。我們甚至可以在人類嬰兒身上觀察到類似的反應。
當人們輕輕捏住嬰兒的后脖頸時,他們通常會停止哭鬧,這可能與幼崽對母親的依賴和保護的本能有關。 然而,當貓咪和狗狗年齡增長時,這種拿起來的方式不再適用。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,幼崽的體型和重量也會增加,后脖頸已經承受不住這個重量,所以可能會感到疼痛,從而掙扎以解脫。
總之,動物叼住自己幼崽后脖頸的行為是一種本能。這種方式不會傷害幼崽,因為食肉動物的牙齒是針對咬斷獵物脊柱的,使用起來比較平整的門牙。
幼崽會停止掙扎并降低心率,這是因為它們依賴母親的保護并且認識到這是一種保護行為。然而,隨著年齡增長,這種拿起來的方式不再適用,可能會造成疼痛,因此動物會掙扎以解脫自己。